ENGLISH 中文(简体)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快讯 > 【行业资讯】MiR自主移动机器人:后疫情时代,电子产业“自动化”之路
【行业资讯】MiR自主移动机器人:后疫情时代,电子产业“自动化”之路

一家进入中国市场仅三年多的丹麦机器人公司,凭借不凡的实力正迎头赶上中国AI数字化浪潮,成为这波淘金热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毕竟,从中国AI产业链公司的结构来看,目前真正能够在AMR(自主移动机器人)领域有所建树并实现市场化的企业尤为稀缺,而海外力量的补足,对于本土工厂自动化升级而言,自然是不可或缺。

即便是在疫情横行的当下,这家公司的业绩增长依旧十分迅猛。记者获悉,MiR公司在2021年Q1和Q2全球销售业绩分别斩获55%和41%的增长。而随着各场景用工难问题的日趋凸显,自动化已成为必须要选择的路径,这也为AMR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增长契机,覆盖从工厂到医院,为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赋能。

“虽然我们去年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今年从全球的角度来说,我们还是有比较欣喜的销售业绩的增长,而在中国区根据数据统计,我们是远超全球的增长水平。”MiR自主移动机器人亚太区销售副总裁陈培东告诉记者。

而MiR在中国的渠道发展,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渠道发展网络,陈培东表示:“并且,我们的一些有销售和技术集成能力的合作伙伴也逐渐的被培养起来了,我们非常看重中国本地的一些有销售能力和技术集成开发能力的合作伙伴。”

其次,MiR也是十分注重中国客户的发展。从MiR现有的行业扩展能力来说,“我们在电子领域的专业能力覆盖,不只是指销售和渠道,以及我们对这一类型客户的应用场景,从上游到材料和设备制造,中游到我们模组的组建以及下游整机产品的输出,在整个电子行业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我们都有这样的专业能力能够帮到我们的客户处理任务的情况。”

除此之外,在行业的拓展方面,比如在医疗领域,MiR如今已在全球胰岛素最大的生产药厂有非常多的重载机器人在原材料和包装材料厂区,进行货架的移动物流仓促的搬运;除此之外,在深圳宝安的医院,也有MiR的移动机器人在不同的楼层进行药品和输液系统的搬运;与此同时,据记者了解,MiR还在扩展公司已经拥有的专业技术能力到更多的高附加值的领域,包括很多的新能源甚至是汽车制造业等等。

之所以在如此众多的行业都有足够的底气,得益于MiR软硬兼备的技术实力。除了硬件方面,MiR能够提供多款AMR设备之外,在软件领域,通过自有的MiRGo平台,可以更为全面的赋能客户。

MiR中国区市场部负责人林子越表示:“在基于我们移动机器人标准化平台上面,MiRGo最大的特色就是满足我们不同客户的不同非标准化的应用场景,通过MiRGo开放平台开发出来的第三方的模块,能够缩短客户的集成时间,提供经过验证的、可靠的、有质量的集成方案,从而让客户在不同应用场景当中使用机器人能够更快速节省工程的开发时间和人力,从而能够达到更高质量的交付。”

通过与合作伙伴的共同协作,客户在MiR平台的基础之上,可以去做的一些集成协作的机械手臂,或者跟传送带的配合,或者最简单的货架这类底部模块,甚至在疫情期间还结合了一些消毒的设备,比如紫外线消毒灯等等,提供给公共场合或医院进行消毒。“总体下来,还是希望我们的网络能够逐渐成熟,赋能MiR更有能力去为客户节省二次开发的集成成本和时间,从而在客户做整个移动机器人部署的过程当中,能够以更好性价比的方式实现移动机器人的部署。”林子越告诉记者。

随着疫情过后,各类制造业都将加大在数字化领域的转型,企业对自动化的投入会越来越多。与此同时,目前产业也极度希望解决生产车间人数越来越少,人力稀缺的问题,员工的数量肯定会有持续减少的趋势,且产业对自动化的意识和培训水平是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或者要求,甚至产业对自动化的流程,关键点,以及可以优化的问题都已经相当明确。

尤其是在电子行业当中,自动化水平目前仍然是相对较低的,人员的密集程度还是相当之高。落地到移动机器人领域,比如产线的组装和搬运环节,人力在当中做搬运工作还是占大部分比例。这种人力搬运的成本和销量提高的重要性,都需要去做自动化的替代。

林子越认为:“随着移动机器人的更多的使用,我们应该更多的考虑机器人与人的协作所带来的灵活度和安全性,从而节省的成本和时间,甚至我们的灵活性可以很好的适应客户产线变化的要求,从而提高了客户的响应速度,通过AMR的采用而节省的工时以及节省的人员能够去做更高附加值的工作时间成本等等。”所以,投入移动机器人虽然前期其购置成本会相对较高,但是在长期能够为企业服务所承担的角色角度来讲,它是否能够给客户带来更好的自动化转型以及更为丰厚的投资回报,才是值得整个产业去思考的问题。(责编:June)

文章来源:华强微电子


上海贸发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深圳贸发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本站内容归  上海贸发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7023807号-8
电话:021-37048765
传真:021-37048779